水文学及水资源系简介
一、历史沿革
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是长安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群体,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原西安地质学院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刘国昌教授、杨成田教授、李俊亭教授、刘洪俊教授、田春声教授、李云峰教授及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李佩成院士等曾先后在本系任教。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水文与水资源系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一流教学与科研团队。
二、学科建设
水利工程学科为长安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之—。目前系所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每年招收本科生90余人,水利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博士后科研人员10余人。
水文与水资源系现有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开放实验室、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长安大学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安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环境保护水土污染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中心、水资源与环境陕西省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
三、本科教育
水文与水资源系开办本科专业两个,分别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年来,水文与水资源学科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本科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
水文与水资源系教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创新型国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重基础、强实践”和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建立了水利工程类专业“基础─实践─特色─创新”(BPCC)人才培养模式;以“立足社会需求,立足优势方向,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水利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教学队伍,培养水利工程特色创新人才,为西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宗旨,形成了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教学与研究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在良好的师资、教学实践平台及科研发展的支持下,本科生培养的特色明显,创新成果显著。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广泛服务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生态环保、交通与城乡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等行业及国家机关,成为支撑单位和社会发展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2018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证书
四、师资力量
水文与水资源系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省部级人才计划3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水文与水资源系先后聘请了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校外兼职导师20余名,多为单位总工程师及技术骨干,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水文与水资源系已经形成了以专家教授为主导,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校外兼职导师为辅的高水平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资力量格局。
五、教学科研平台
水文与水资源系拥有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6个省部级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近5年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1000万元以上,SCI等高水平论文年均20篇以上,获得陕西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级竞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校内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场与试验楼--
教学与科研平台
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本科国家竞赛获奖2项
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